目前位置:首頁 > 在線資源

何為“清真”?

发布时间:2025-01-01 17:34:55

“清真”一詞在古代漢語中,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,作純潔質樸、清廉明淨之解。南北朝時,清真開始被道家用來表示“純真樸素”、“幽靜高潔”之意。《世說新語》中有“太祖以清真而敬之”;“清真寡欲,萬物不能移也”。唐宋詩人李白、孟浩然、陸游、辛棄疾等也在詩文中使用“清真”一詞,如李白的“我家仙翁愛清真,才雄草聖淩古人”、“聖代複元古,垂衣貴清真”等詩句。

伊斯蘭教自唐代傳入中國後,至宋元時代即有清淨寺和真教寺的記載。中國穆斯林學者喜用“清”、“靜”、“真”等詞語稱頌伊斯蘭教,繼而使得“清真”一詞在伊斯蘭教領域廣泛應用。馬注(1640—1711)在《清真指南》中記載:至元(1264—1294)年間咸陽王賽典赤重修西安化覺巷禮拜寺時,奏請敕賜“清真”。明太祖禦制《至聖百字贊》中有“教名清真”一語,可見,早在明初“清真”即已指代“伊斯蘭教”。王岱輿(1584-1670)《正教真詮》中記載:教道之正,惟清真而已。純潔無染之謂清,誠一不二之謂真。吾教自生民以來,不拜像,滅諸邪,故謂之清;尊獨一,無二主,故謂之真。

“清真”一詞在古代漢語中,泛指做人的道德標準或高潔優雅,意為純淨樸實,無塵無染,有其獨特的文化意義。而應用於伊斯蘭教後,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:清則淨,真則不雜,淨而不雜是為清真。清真與伊斯蘭教緊密相關後,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,如:清真教、清真寺、清真言、清真食品等專用詞彙,“清真”逐漸演化為中國穆斯林所專屬。

到了現代,清真在伊斯蘭文化背景中的應用範圍有所縮小,漢語語境下,中國穆斯林更多的是以“清真”對應《古蘭經》中的“Halal”(合法的)一詞,專指符合伊斯蘭教義規定的行為規範,甚至專指清真飲食,這也是一般大眾對“清真”二字的普遍認知。

“清真”作為中國穆斯林的信仰標誌,精妙地傳達了信奉伊斯蘭教各少數民族的信仰和生活操守。追溯歷史,清真的定義遠不止清真食品這麼簡單,還包括穆斯林衣食住行、思想言行、婚喪嫁娶、精神物質等諸多方面。現階段公眾意識裡的清真,雖多指清真餐館、清真食品,甚至被描述為民族習慣,然而毋庸置疑,這種習慣完全源於伊斯蘭信仰。

清真食品,系指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飲食禁忌所製備的食品,其根本依據是《古蘭經》和聖訓。真主說:“他只禁止你們吃自死物、血液、豬肉、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……。”(٥:٣)又說:“信仰安拉的人們啊!飲酒、賭博、拜偶像、求籤屬於惡魔的行為,故當遠離。”(٥:٩٠)穆聖則在日常生活中指導穆斯林更為詳盡的可食與禁食物類細節,從而構成了穆斯林飲食文化,亦即清真飲食文化的全部內容。

很多人認為,不含豬肉成分的食物都是清真食品,事實並非如此。自死動物、兇殘醜陋骯髒類動物、酒精類產品、血液及其製品、以及誦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動物,即便牛羊雞等穆斯林可食動物,屠宰時沒有誦念真主之名,也為穆斯林所禁食。此外,含有非清真肉類成分、動物油脂或穆斯林禁忌添加物的食品,以及偷盜、搶劫、騙取、供品、沒口喚的食品等,亦屬穆斯林禁食的非法食品。

何為清真?清真是穆斯林的信仰所在,清真飲食是每一位穆斯林的畢生堅守,徜徉在清真的世界裡,他們是幸福的。清真是造物主與人之間的一種契合,它是雜食與禁食之間的一條中道,它是個體信仰與他者尊重之間的一道文明,它是加入神聖信仰保障的一份安全。一如它的清淨高潔、真實無假,它是蒙主喜悅者的現世恩典,它是註定延綿世盡永不黯淡的天啟生活方式。

【出處:伊丁苑】

上一篇:香港穆斯林(2024) 下一篇:返回列表